讓愛延續 國泰世華創新信託服務 扮全民財務健康守門員

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金管會近年大力推動信託2.0,讓信託不單協助資產管理,其安養照護的價值也逐漸被照亮。深耕信託服務逾二十年的國泰世華,發揮信託「守護資產、專款專用」的核心概念,實現以信託照顧高齡弱勢生活的願景,以信託展現安定社會力量之時,更持續創新,擴大信託服務範圍,扮演為全民財務健康把關的最佳守門員,使無形的愛有所依存、得以延續。

家族信託在西方國家,已是相當成熟的傳承機制,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的洛克斐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儘管台灣這一、兩年開始熱絡,卻也讓大眾誤以為信託是有錢人的專利!」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陳美娟說,「信託當前在台灣的發展,就像二、三十年前保險剛進台灣市場般,許多人對它的內涵仍是一知半解。簡單來說,信託可以是保險的另一層防護,適用的族群非常廣泛,只是多數民眾對信託還是很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信託來做財務規畫。」


專款專用、守護資產 讓愛綿延

多年前,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就曾服務過一名經濟不甚寬裕的女性單親客戶,在罹癌後,深怕無法照顧孩子到長大成人,便為孩子開設信託帳戶成立保險金信託契約,以確保萬一自己身故後,理賠的保險金能夠慢慢給付、專款專用在於照顧孩子們身上。

事實上,為實現「全民信託」的願景,讓信託發揮普惠價值,國泰世華銀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深耕信託服務,並在信託服務上持續創新,便是希望藉由信託獨有的「專款專用、守護資產」概念,幫助民眾依自己的意願規劃財產用途,綿延不絕地將愛傳遞下去。

在談論到信託時,陳美娟強調它的核心概念,「是否安排信託,端看你有無這樣的需求,不是金額大小的問題,特別是有些狀況最好在考量財務規畫時,就先把信託考慮進去,像是擔心萬一以後老年失智、失能,可能無法自主管理自己的財產;家有身障子女,父母離開後將無人可以照顧他們;買了保單受益人寫子女,希望若意外身故也可以讓子女們生活無虞,但是又怕被身旁親友挪用這筆錢;老後希望回饋社會、將錢留做公益....,種種狀況,其實都可以考慮成立信託。」


聽見社會真實需求 創新信託服務才有意義

也因不同人生階段及場景都可能有不同的信託需求,國泰世華的信託契約除了可同時納入多種資產類型外,也有小額累積的受理模式,打破過去許多民眾誤以為信託需要一次性投入一大筆錢才能夠辦理,因而望之卻步的迷思。

「舉例來說,除了能規劃以保險理賠金成立保險金信託外,即使三明治族現階段因家庭開銷壓力大,無法一口氣拿出大筆款項,也能藉由小額累積的方式分次、分年交付信託財產,預先妥善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所需。尤其近年來安養照護糾紛、高齡金融詐騙等時有所聞,長青族的留房養老信託、單身者的安養信託等,都能避免這類憾事的發生。」陳美娟說。

針對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國泰世華則在2021年七月開辦「微型安養信託」,以「可預辦、無信託財產交付門檻、簽約費不到千元」三大特色,幫助民眾實踐日後照顧自己的承諾,值得一提的是,近來通膨壓力甚囂塵上,陳美娟分享,「在信託給付部份,國泰世華亦將物價指數變動率納入彈性給付條件,提供客戶在信託約定期間的不同階段,衡酌調整日後安養照護、醫療給付支出金額。」

串接集團資源 促信託成為社會安定力量

除了產品內容不斷創新,國泰世華也將服務化繁為簡,針對需求相對單純的客戶,以「標準化契約」快速完成信託契約簽訂外,同時響應金管會提倡的信託2.0,攜手國泰人壽共同擬定「保險金信託共銷模式」,自今(2022)年底起,國泰人壽可直接為保險客戶辦理信託業務,提供客戶一站辦妥「保險、信託、保單批註」的服務,成為國內首見!藉由保險這項國人接受度最高的金融商品,有助於在短時間內讓信託保障擴及到最多數民眾,朝「全民信託」邁出重要的里程碑。

屢屢在信託業務上創新,也為國泰世華斬獲許多獎項。有著金融界奧斯卡之稱、兩年一度的菁業獎中,國泰世華便是自菁業獎設立信託金融獎項以來,唯一五度獲得此獎項肯定的銀行。

在推廣信託這條路上,國泰世華並非埋頭獨力打拼,而是積極跨界聯盟,敲門體育界、學術界,共同宣導信託觀念。包含與中華職棒球員工會合作,共同首創「職棒球員防賭基金信託」及「職棒聯盟球員簽約金信託」,寫下體壇歷史,透過國球的魅力,讓球迷理解信託的實用性,還與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建立合作管道,舉行講座、開辦暑期實習計畫等,讓信託在年輕人心中扎根。

「一如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多次表示,『信託是我心中最掛念的一塊」,秉持同樣的信念,國泰世華除了戮力提升信託量能,更以『愛』為出發點,希望讓客戶所在意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一份『愛』,以全方位信託,協助民眾強化財務健康的防火牆,為社會帶來安定的力量。」陳美娟感性地下了結論。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indep/10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