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領越多,你就越虧!選擇高股息股票的大風險是?

投資人希望提前發現公司的價值,並在股價被低估的時候買進。先講結論,財報分析對投資人的要求門檻太高,高得不切實際。

首先,價值投資著重公司的基本體質,閱讀財務報表是其中的關鍵。不過光是一間公司的一份財報,就有高達數百頁的資料,包含營運情況、產業分析、財務平衡⋯⋯,就算是熟練的投資人也得花上幾個小時才能看完。美國股市有接近5000家公司,台灣股市有超過1000家公司,要在茫茫股海中依靠財報找出好公司,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呢?

現實狀況是:大部分投資人並不具備相關專業,隨意看一些財報比率,或是憑個人喜好就貿然進場投資,反而會導致你的投資組合陷入危機。


再者,財報只是經過整理的表面資料,並不一定代表公司的真實狀況。上市公司的財務和會計部門,可以在合法範圍內作帳,讓公司的營運看起來更健康;同時也常有不安好心的公司,為了欺騙投資人而直接造假。你有可能讀完了一份亮眼的財報,決定投入資金,最後卻發現被專業的不法人士坑殺。

還有一個重點:當價值投資的方法廣為流傳時,想要從中脫穎而出就會變得更困難。世上每秒都會有無數專業金融機構,透過財報挖掘投資機會,也會有相同行業的公司,分析對手的競爭力和報酬;最後留給業餘散戶的獲利機會,恐怕是所剩無幾。

即使你今天真的挑中價值被低估的好公司,若市場不認同,也無法進一步獲利。如果沒有比「市場報酬」更高的勝率,我們又何必花大把的研究時間,承擔更多單一公司的風險呢?


存股族群分成2派:一派的思維是把股市當成銀行,有錢就存進去,長期投資。另外一派會選擇「穩定的公司」並注重股票的「配息」,希望領到比定存還高的利息。不管哪一派,認可長期投資與持有、不輕易短線進出的思維都值得嘉許;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股息派的策略隱含持有個股的風險和對配息的誤解。

以長時間來看,股東獲益是因為公司賺錢,所以領股息本身並沒有錯。但發放股息只是一次財務帳目間的轉換,並不會「憑空」冒出額外的現金。這有點像我們買了一大杯牛奶,然後把其中一部分倒進另一個小杯子,這時牛奶的總量也不會增加。

領股息就像是「倒牛奶」,但追求股息的人往往誤以為領股息是「擠牛奶」。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配息的過程不會讓股東的報酬增加或減少。既然同樣一張股票,股息跟價差的總和不變,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整體的增長,而不是股息本身。

存股的最後一個迷思就是將「低報酬」視為「低風險」,刻意挑選幾乎不會上漲的標的。複習前面販賣機的例子,把硬幣投進老舊的販賣機,有機會掉出飲料;但拿到飲料後丟回販賣機,還能換回零錢嗎?風險與報酬並不是雙向關係,如果你是追求低風險的族群,可以有更理智的選擇。


以台股為例,可以看到大家以為安全的幾支熱門金融股,在2008年股災時比大盤多跌了10%以上,跟0050相比並沒有比較抗跌(圖2-4、表 2-2)。而這已經是含息報酬了,如果不把股息投入回去,價格下跌幅度會更大,而且多半報酬也落後。

一旦投資人過度重視「領股息」的數字,進而影響投資策略, 就會讓資產的成長受到無意義的損害。為了心理錯覺而買帳,或許不會造成短期的明顯損失,但更長時間下就是在嚴重損害自己的資產。當你追求每次配息的安定感時,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這些缺點。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