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強勁的經濟數據是否已改變經濟與市場的基本面前景?抑或只是多爭取了一些時間?
儘管金融市場在 2023 年初開出紅盤,但是國際貨幣基金會預期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有 2.7%,通膨肆虐的歐洲將無可避免地步入經濟衰退,中國則陷入永無止境的「清零」戰爭。
許多投資人-包含我們在內-已做好準備,等著迎接現實對撞過度樂觀的企業盈餘、通膨、與政策利率展望,兩者幾乎可以確定將在第一季或上半年發生對撞。
我們問自己:「企業盈餘引發的賣壓會提前?還是延後爆發?」
根據由上而下的市場觀點,企業盈餘預測下修將快速反映在資產價格之上,屆時經濟成長與股市將雙雙在今年中旬觸底,並在 2023 年下旬上演復甦行情。
儘管我們預期經濟成長將轉弱,但是我們也發現通膨有望降溫、美元將貶值、央行將放緩升息幅度;換言之,「目前尚未浮現讓我們直接看空的具體事證」。
此外,經濟成長指標表現優於預期。
中國經濟重啟速度之快,跌破許多人的眼鏡,並促使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值上修。此外,儘管 10 個星期前歐洲看似躲不過經濟衰退的命運,但是天然氣價格下降 50% 似乎讓歐洲逃過一劫。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攀升。日本亦呈現類似的經濟數字。
美國 ISM 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 1 月大幅反彈至擴張狀態,其中新增訂單指數表現尤其強勁。在美國,幾乎所有就業相關數字都顯示勞力需求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 GDPNow 模型顯示,美國第一季 GDP 年增率最高上看 2.2%,遠遠高於兩週前預估的 0.7%(當時華爾街的平均預測結果是經濟負成長)。
去年 12 月,經濟預測專家正針對 2023 年經濟成長展望做最後的琢磨,當時眾人思考的問題很簡單:經濟將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當時,「不著陸」一詞尚未被發明。未來經濟活動是否會延續一定程度的正成長?這是否正是新年開紅盤的原因?
我們不這麼認為。三個星期前,總裁暨股票投資長 Joe Amato 曾在「企業盈餘終將修正」一文提及貨幣政策緊縮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如今,我們認為影響並非消失,只是將延後來到-時間可能落在 2023 年下旬。
相較於去年 12 月,今年 1 月的經濟數字更加強勁-但這不叫人意外,因為中國清零政策與能源價格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挑戰已消散。此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影響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浮現,且一年前全球政策利率仍趨近於零,同時間貨幣供給穩健成長。最後,疫情期間與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環境暨獨特、又充滿挑戰與意料之外的發展,未來也將延續類似的環境。
儘管如此,通膨問題並未就此根除,甚至可能反過來令通膨加劇。我們認為經濟強勁擴張與就業人口成長延續的時間越久,服務通膨就可能變得更加「僵固」,政策利率需拉得更高並維持在高點更久。這正是央行官員一再傳達的訊息,我們也相信他們的話。
故此,中期而言我們預期企業盈餘將低於市場預期,且股票評價倍數的上檔空間將受限。在此情境下,以股市而言,我們青睞收益型股票;以多元資產投資組合而言,我們認為債優於股。
我們認為長期投資人必須關注投資價值,並擇機佈局固定收益、價值股與小型股、實質資產與原物料等資產,因為這些資產可望受惠於全球化開倒車、經濟低成長、高通膨、與高利率等結構性新趨勢。儘管這段時間以來,世界看似經歷明顯改變,但是我們認為實際改變的幅度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反映的變化。
資料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5085582?ex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