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房租不如繳房貸?實際算給你看「現金流差多少」

1.買房並不一定比租房更划算,因為房貸支出比房租支出高得多,加上買房需要支付大筆的頭期款、仲介費和稅務。

2.租房相對比較自由,不需要長期綁定,可以因應自身狀況靈活調整,也可以把資金用在其他投資或創業項目上,具有更高的資產流動性。

3.租屋不但不是幫房東繳房貸,而且是一種低成本的投資,租戶能以較低的成本享有房屋,並有機會透過省下的費用進行投資。


假設今天我決定不租房了,為了有「根的感覺」、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我決定買房了,那麼 3600萬的房子,如果分30年來繳房貸的話(利率抓1.6%就好),我至少得先拿出720萬的頭期款與72萬的仲介費,再加上其他稅務,總共差不多要花掉我800萬的自備款。每個月要支出約11萬的房貸(本金加利息),這800萬與每月11萬的支出,就是我使用這1間3房的代價。

但如果今天我是用租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以這地區的3房租金行情來看,平均租金大概落在3萬5000元至4萬元左右,我們以3萬8000元來計算。今天同樣是要使用這1間3房的房子,一旦改用「租的」方式,只需要每月3萬8000元的房租成本就能使用,相較於用「買的」的月支出則是11萬,兩者每個月就相差了7萬2000元的現金流,非常驚人吧!

更別說用買的,我身上辛苦積攢十多年的800萬存款就這樣All in了,遇到更好的投資機會我也沒錢去把握,也別想創業或出國進修了。但選擇用租的,我口袋不但保有這800萬的存款,壓力輕了不少、抗風險的能力也不會脆弱,我也有機會靠這800萬賺到更多的本金。


請你試著想像一個情況,假設今天A與B都住在這個社區內,A選擇在2022年房價最高峰進場 ,All in買了這間三房,而B選擇繼續當個被笑傻的租屋族。結果10年後房價掉了15%(平均一年僅跌1.5%,算是相當保守的估計了吧),A購買的3600萬房子,價值只剩下3060萬,而B卻在10年後才選擇進場(自備款還從十年前的800萬,變成只需673萬)。

光是房屋總價,一來一回就省了540萬的購屋成本,等於你多少年的薪水呢?

再對比每月3萬8000元,累積的10年總租金456萬支出,你還多省了84萬,相當於省了22個月的房租,而這10年中間你拿800萬自備款的投資收益都還沒算。更別說如果10年後的修正跌幅更大,B能省的錢就更驚人,對吧!


站在房東的角度,房東得先投入800萬的現金,每個月再支出11萬元的房貸,最多卻只能從租客身上回收3萬8000元。等於為了收租客這筆租金,自己不但先砸了800萬現金出去,每個月還得再額外「倒貼7萬2000元」,因此房東出租這間3房的現金流,完全是「負的」,典型的負資產。

除此之外,每個月幾千塊的管理費,也都是房東在繳交,每年房屋稅、地價稅,也是房東負擔,使用過程如果遇到房屋設備自然耗損,修繕也是房東的責任,因此房東實際進口袋的錢,也許每個月也僅剩3萬多塊而已了。

透過理性的數學計算,這樣一來你應該看懂了吧,租屋不但不是在幫房東繳房貸,實際上還是「房東貼錢讓你使用這間房」。房東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只是希望透過你的租金稍微補貼一點,讓自己有期待未來房價上漲的機會罷了。

看到房東先花800萬、每個月得再倒貼7萬2000元給租客使用房子,租客卻只需要支付約房貸三分之一的成本、還不需要All in全部的存款,就能享用這間3房的房子,倒底誰比較划算呢?

而且這種情況,在租金投報率越低的地區就越明顯,以臺北市這種租金效益全球數一數二低的城市,當然就是最不適合當房東,而是最適合當租客的地方。

因此,現在你必須要有的正確觀念是:「租屋不但不是在幫房東繳房貸,反而是一種低成本的投資」。因為我們只需要支付少少的房租,就能一邊存錢、一邊靠投資放大本金、一邊等待空頭期危機入市撿便宜的機會,讓你能保持最大的經濟彈性,掌握進場購屋的主動權。並非早早就把所有資金卡死在一間又小又舊的房子內,然後看著各種大好機會在30年間,從自己手中流逝掉。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