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中國為刺激汽車消費掀起降價潮,湖北省更祭出高額補貼,有車型等於打6折;專家形容當前求生存比獲利重要,企業不惜祭出自殺式的降價,但價格戰愈演愈烈,車市觀望情緒愈濃。
中國汽車市場今年開局不利,前2月銷售慘淡,多地為刺激汽車消費紛紛出招。其中,湖北省聯合當地央企東風汽車祭出高額補貼,有車型等於打6折,立即被搶購一空。
陸媒《澎湃新聞》11日報導,由東風汽車掀起的降價潮席捲全國,眾多消費者熟知的品牌幾乎都透過車商補貼或經銷商降價等方式參與其中。例如在上海,一汽大眾推出人民幣(下同)2萬元(約新台幣9萬元)現金補貼以及免息貸款,一汽奧迪旗下A6L則在多個門店都有高達8萬元的折扣。
另比亞迪3月限時營銷活動,特定車直接降價6800元和8800元,另長安汽車也有直接補貼2萬2000元現金,限量1萬輛活動,補貼後起售價低於15萬元。
車企人士直言這種是自殺式的降價,對產業存在悲觀情緒。因為對個別消費者投下數萬元的補貼,在車企年銷百萬輛的總量裡,就是上億元成本增加。以長安汽車限量1萬輛、補貼2萬2000元現金的活動為例,其總規模就達到了2億2000萬元。
車企人士認為,特別是降價又帶來「觀望」心態,本來一輛車10萬元,一個月可以賣5萬輛,現在價格戰打得消費者不敢買,9萬元甚至可能只賣出去4萬輛,效應不容小覷。
一位住在上海的卓女士就是如此,她原計劃今年年初購買一輛電動車,但隨著特斯拉降價,她也變成了「等等黨」,並說現在好像車型選擇越來越多了,就是想再等等看。而在社交網站上,也有許多類似觀望情緒濃厚的消費者。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認為,在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退出、國六B排放標準實施在即、車市整體較為低迷的情況下,現在車企只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透過降價促銷求生存、提高更多銷售量。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表示,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很多車企銷量不到1萬輛,產銷太低的話,生產線都沒辦法維持運營,所以必須用降價增加訂單,因為一個車企長時間停工的話,供應鏈也會慢慢斷裂,也就意味著企業的倒閉。
張翔認為,東風等大型企業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做貢獻、創造就業機會的職責,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維持工廠運轉比盈利或是減少虧損更重要。此外,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汽車需要規模經濟效益,不達到一定規模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今年年初預測,2023年總體狹義乘用車銷量為2350萬輛,同比增加約2%,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850萬輛,同比增加31%。
但對於這一銷量目標,不少業內人士悲觀預期難以實現,因為電動車早已被特斯拉降價打得措手不及,而傳統燃油車又被東風汽車徹底打亂了節奏,觀望情緒濃厚下,車市產業或將縮水。
(中央社)中國電動車電池企業寧德時代進軍歐美的布局可能面臨挫折,據報導,寧德時代與福特汽車的一項交易目前在美國國會遭到阻力,在匈牙利投資建廠的計畫也受到當地民眾反對。
綜合《德國之聲中文網》等外媒近日報導,寧德時代推進在歐洲的投資布局,其中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斯塔特投資建設的電池廠已投入量產,為BMW等多家歐洲老牌車企供應電池。這是該公司的首家海外工廠。
不過,在匈牙利投資建廠的項目則遇到部分當地民眾的反對。
寧德時代計畫在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興建占地221公頃的巨型工廠,為包括賓士(Mercedes-Benz)的電動汽車生產車用電池。工廠建設預計投資75億歐元,並將帶來9000個工作機會。
報導說,匈牙利政府十分歡迎這項「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並為寧德時代的落戶承諾了大筆補貼和優惠措施。但當地居民卻擔心這一「巨無霸」將造成環境、噪音污染,占用大片農田,消耗本已緊缺的水資源。
《德國之聲》引述消息說,數週以來德布勒森及周圍居民舉行了示威活動,抗議政府在未與居民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批准該項目。在一項公民投票提議遭市府拒絕後,反對黨表示將提出法律申訴。在當地兩場公聽會上,民眾與地方官員的對話充滿火藥味。
報導說,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64%的德布勒森居民反對寧德時代在當地建廠,只有19%贊同。
此外,福特汽車2月中旬宣布與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建造一座電動汽車電池廠,由福特全資,寧德時代提供技術維運,但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致函財政部長、能源部長及交通部長,要求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立即審查福特與寧德時代的協議,因為「此項協議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市場對於中共電池技術的依賴」。
據美國之音,福特與寧德1月選址時曾考慮赴維吉尼亞州設廠,但一貫支持投資的維州共和黨籍州長楊金(Glenn Youngkin)卻退出了該項目的選址候選,理由是寧德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可能帶來安全威脅。
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