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知識是一生的旅程。有些人比較幸運,有父母或老師教他們理財觀念,像是年輕時就應該存錢和投資,但也有些人對理財一翹不通,欠缺知識。
在20到29歲世代年輕人當中,有近四成「接近金融文盲」,是金融風險抵抗力中唯一退步的年齡層。年輕一代金融素養低落,沒有儲蓄也想投資、頻繁使用信用卡高額利息的分期付款,常常當月光族,而且信用概念薄弱。
財務脆弱族群共同痛點一是收入面來源不足。二是支出面沒有應急外,也不了解如何控制開支,以致入不敷出。痛點三是很多人所得低卻買了不適當的保險,導致負擔過重,盲目跟風投資及債務龐大無法理債等,都是主要原因。
高三生畢業前最該知道的10個理財觀念:
1. 確定你的目標、價值和慾望(不要盲從朋友和社群媒體)
個人理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在你開始製定預算、朝目標邁進前,必須確定目標是什麼,這些目標必須與你切身相關。
舉例來說,買房子是個非常常見的理財目標,因為既有實用性,也可能成為獲利豐厚的投資。但若你比較喜歡花很多時間旅行、住在各種不一樣的地方,當房主可能不是你的夢想。
不要因為想達成一個你不真正渴望的里程碑,而倍感壓力。
2. 複利是你最好的朋友
提到投資,你能投入的錢有多少,與你投資多長的時間常常是同等重要。這是因為複利,你投入的現金賺了利息,增加了你的本金,隨著時間你的本金會愈滾愈大。
巴菲特等投資名人都同意,複利是累積財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你應該讓複利最大化,盡可能不斷把金錢拿去投資,所以越早開始愈好。
3. 有意識地使用金錢
多數人必須學習如何限制花費,即使你有很多錢,如果沒有好好追蹤金錢的來去,也可能輕易破產或負債。想想看有多少演藝名人、運動明星身家歸零。
衝動購物可能很誘人,但你購物時應該花點時間好好想想,刷卡購買這樣商品,是這筆錢最好的用法嗎?
你要搞清楚需要與想要的差別,前者是生活必須花費,例如房租、水電、三餐,後者則類似旅行、演唱會。
做一個月的記帳,可以讓你好好檢視自己把錢花去哪裡,然後你才知道滿足需要後,你還剩下多少錢可以支配,再決定怎麼利用剩餘的錢,或是想辦法字省一些錢來達成理財目標。
4. 跟大家討論
過去有些人覺得錢是羞於啟齒的話題,但這種態度可能助長薪資不平等、欠缺財經知識等問題。
與你信任的長輩或更有經驗的同儕討論,能幫助你學習如何聰明運用信用卡、投資的風險等等概念。
你能愈自在地在無風險環境討論金錢,就越容易在重要時刻提出這個話題,像是談薪資或是出價買房時。
5. 學習如何談判
你越快掌握談判的技藝,就能過得愈好,可以在薪資、房租等協商上要求更有利的條件,從而處於更有優勢的位置。
協商你第一份工作的福利可能聽起來很恐怖,但你不問就永遠不知道能夠獲得什麼,若雇主不提供你更高的薪水,那你可以要求更好的福利、休假或獎金試試
6. 不懂就問,捍衛自己的權益
關於金錢的話題,你問得愈自在,你的經濟狀況就會越快改善。
若你拿到的支票比以為的少,可以詢問人資,確保你的稅務或勞健保資料是正確的。若你看醫生的帳單有點貴,可以詢問是否收取了你本來不知道會收取的費用。
若不明白收入和支出的來龍去脈,你就很難改善現狀。
7. 從錯誤中學習
人都會犯錯,這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只要你有從中學到教訓。
犯錯時,搞清楚原因,以及你是否有機會避免。記住這個教訓,未來不要犯下相同的錯誤。
8. 讓身邊充滿支持你理財目標的人
如果你想要為了春假的旅行存錢,但朋友每個週末都大吃大喝,每個月都買新衣服,那你可能很難達成目標。
你不需要一直省吃儉用,但是有朋友會逼你心不甘情不願的花錢,可能會讓你蒙受重大損失。
另一方面,若是身邊有人鼓勵你堅守理財目標,你就更容易成功。
9. 找一些便宜甚至免錢的有趣嗜好
你可以找些便宜甚至免費而且你也喜歡的嗜好,尤其是當你剛開始學著理財、開始積累財富的時候,像是在非營利組織做志願者、寫作等等。
10. 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金錢
覺得自己最富有的人,不一定是薪水最高的人。理財專家和有錢人都同意,只要你不需要再擔心金錢,有餘量做快樂的事情,你就會覺得幸福、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