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平均37歲開始布局退休計畫,5大退休迷思一次看

退休生活不是開心不用工作,更需要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


  1. 本文分享5個關於退休的常見迷思。
  2. 並非只有年輕人才要構思退休計劃,年長者也要評估自身的退休金額及社會安全網能否支持老年生活。
  3. 退休計劃除了財務,也應考慮其他層面。例如,保持身體活力需要運動和飲食管理;保持社交關係和社區參與等。

退休理財越來越「年輕化」。從2023年「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來看,民眾開始準備退休的平均年齡為36.99歲,比2022年提早了2.16歲。甚至在20~29歲的族群中,有超過3成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布局退休。

提早佈局退休計畫時,這5大迷思先釐清,更能放心享受退休生活。

迷思1:只有年輕人需要做退休計劃?


不論年紀大小,每個人都應該明智的考慮退休計劃。

舉例來說,年輕人相較於年長者更能承受風險,擁有更長的時間進行投資,可以利用複利增加資產;年長者會傾向穩健的投資方式,以確保退休金的穩定性。

但無論是年輕人或年長者,都需考慮收入、支出管理和長期財務穩定。制定退休計劃對所有年齡的人都非常重要。

迷思2:退休後不用上班超開心?


許多人對退休生活懷抱著期待,但實際情況卻大不相同。若缺乏生活目標和活動,可能引發情緒低落。許多人在退休後仍追求意義,選擇兼職、志願工作或尋找新的興趣。退休並非停止一切,而是轉向有意義的活動和發展,尋找生活中的新挑戰和樂趣。

迷思3:社會安全網足以支撐退休生活?


社會安全網(退休金)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這個數字非常有限。假設每月退休金為3萬元,但實際生活開支和醫療費用可能遠超這個數字,還有通貨膨脹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迷思4:重壓單一投資商品,省事又賺更多?


若未提前做好退休理財規劃,退休時隨意聽信網路上或朋友的「明牌」,就決定將退休金重壓投資單一標的,導致損失慘重。分散投資、謹慎行事,才是確保退休財務穩健的重要策略。

迷思5:退休計劃只涉及財務方面?


退休計劃除了財務,也應考慮其他層面。例如,保持身體活力需要運動和飲食管理;保持社交關係和社區參與等。才不會在退休後每天都閒得發慌,封閉自我喔!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