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2百萬、花百萬換輛「更好的車」合理嗎?他:負擔得起當然沒問題,但⋯

年收入負擔得起「更好的車」,買更好的車其實沒什麼問題,但勢必會影響到能用來投資的成本。不過,只要在選擇前有把利害得失都想過一便,做出選擇後就好好享受吧。 


摘要
  1. 雖然「不借貸消費」是消費的最後底線,但也不要為了面子或其他原因過度消費,這會影響到你的投資預算。
  2. 沒有強大家庭做後盾的人,年輕時肯定要先做點犧牲,如果已經經濟困窘了還死要面子,很可能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消費選擇。

過去曾回覆過一些信件,內容大概就是已有家庭的讀者,家庭年收入可能算還不錯,200萬上下。不過一家4口人,加上背了房貸跟車貸,每月能投資的金額不多,資產配置的狀況也不甚理想。

但信的結尾處又會問我,他們每年出國2次會不會太多?或是最近計畫換一台比較好的進口車,價位也許是150萬、200萬,接著問說,這樣的消費之於他們的家庭年收入會不會太高?

這樣的問題就像是有2個人,月收入都是6萬元,其中一個吃一餐飯要上千元、一個人吃飯只要百元,有截然不同的消費模式。追根究底,原因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差距太大了。

正確的消費行為


其實,消費的最底線就是「自己消費得起,不借貸消費」。

如果吃一頓高級料理或者出國旅行,需要靠信貸或現金卡才能完成,這樣的非必要開銷就有問題。一般的刷卡行為當然沒問題,但如果已經積欠了大量卡債,那就不能再進行非必要的消費。

這些觀念看起來非常簡單,但依舊有很多人克服不了人性,忍不住刷卡的慾望,或者是從皮夾遞出一張張大鈔,以至於每個月都當月光族。

還有一種比較尷尬的是,「年收入負擔得起,但投資金額很少」。這樣子牽扯到的就是一本書《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概念,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比較容易成功,急著吃掉的人則會不斷累積債務。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樣的觀念,或認為這是謬論都不打緊,因為攤開在眼前的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你可以看到很多有不錯收入的人,生活過得非常勤儉,甚至還被人笑說不懂得享受人生。然而,到了50、60歲就可看出他們和一般人的差別,他們的財富已經是尋常人的數倍,這在台灣社會中很常見。

又有些二十多歲人,明明可以買台普通的國產車代步,卻因為面子問題,買了超乎能力的商品,造成未來買房頭期款不足的隱憂。

以信中的讀者問題來說,他的家庭年收有到一定水準,有台車很正常,畢竟一家4口人真的需要用車,但一旦選擇「換更好的車」這條路,就會影響到他的投資金額,之後可能還要負擔更多的保養跟開銷費用,難免會影響到退休時程。

但我還是一句話,選擇做什麼,做了就不要後悔。如果在選擇之前有把利害得失都想過一次,選了之後,就好好享受你的選擇。

別讓自己變成物品的配角


沒有強大的家庭做後盾,年輕時肯定要先做點犧牲。經濟困窘的人還想要面子,問題就大了。

我在學生時代有過一個朋友,他家境不好,父母離婚了、他跟隨父親生活。這個朋友很愛面子,他一直很想成為眾人焦點、讓大家看到他,常會跟朋友借錢擋一下,我也常幫他。雖然只是幾百元,偶爾1、2000元,但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已經很多了。那時候我很不解,為什麼已經沒錢的人,卻還要做一些無謂的消費。

這樣的案例我在成長過程中看了很多,也就成了借鏡,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雖然每個人的命運看似天注定,但運氣其實也要自己掌握。

我常跟讀者分享一個觀念,如果一個物品或消費,不是你能「輕鬆駕馭」的,反而會變成物品或消費的配角,看起來很滑稽。

就像是年輕人硬著頭皮買了台二手賓士,加油卻只能小心翼翼的加個200、300元,加油站員工不小心多加了10元還要被罵,這真是很奇妙。

本金、投報率、時間,這3者的搭配缺一不可。當大家追逐高投報率的商品時,卻忘了擴大本金還是最實在的,而本金又來自於擴增本業的收入。本業收入增加時要拿來做什麼?當然要問問自己,心中最重視的是哪件事。

財務自由從來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有能力拒絕不想做的事或工作」。內心到底多渴望那份自由,上天自然而然會帶領我們走向那條路。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