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產階級也開始省錢⋯徐重仁看日本「新節儉主義」的4個訊號,台灣也不遠了

摘要
  1. 日本消費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高級品牌銷售表現疲弱,二手商品市場蓬勃發展,百元商店和平價餐廳業績表現亮眼。
  2. 受通膨壓力、實質薪資停滯、高齡化及單身化影響,加上環保永續意識抬頭,「新節儉主義」儼然成為超越經濟考量的生活美學。

▍作者簡介:徐重仁,曾任統一超商總經理,扭轉7-11連年虧損困境、成台灣便利商店龍頭,被譽為流通業教父。後於2014年任全聯總裁,2017年退休。

近年來,日本社會呈現明顯消費型態的變化。除了超市傳出米「慌」現象、民眾搶購平價白米外,高級品牌的銷售不振、二手市場蓬勃發展,連「收購精品專門家」這類職業,也成為新興熱門的行業。

另一方面,百円商店、平價服飾店(如GU、Uniqlo)、外食連鎖如麥當勞、壽司郎、日高屋、薩莉亞等平價餐廳業績亮眼。

這個現象反映出,日本消費市場正處於結構性轉變,而民眾的生活態度也朝向節約、務實與省錢的方向發展。

不再盲目信仰品牌,日本中產階級開始注重性價比


過去,象徵身分與財富的名牌商品,如LV、Chanel等,在日本社會長期受到歡迎。不過近年來,高級精品的銷售不再如過去風光。

受到物價上漲、薪資停滯的雙重夾擊,即使是中產階級也開始轉向二手市場尋找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原本經營精品零售的公司,轉而從事專門收購高級品的行業,進行寄售、轉賣等業務,這無疑是現代版的「質屋」(當鋪)。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仰不再盲目,取而代之的是「高價商品的合理價值」與「再利用」的務實觀念。

走訪日本各大城市,不難發現二手服飾店(如2nd Street、Book Off)、家電回收賣場(如Hard Off、Re:Store)人氣滿滿。年輕族群對於購買二手商品的接受度明顯提高,不僅出於價格考量,也反映出對永續、環保理念的認同。

此外,百円商店(如Daiso、Can★Do、Seria)產品多元、設計不輸專櫃,加上便宜又實用的形象深植人心,在物價持續攀升的環境中,逐漸成為家庭日常採買的首選。

外食選擇兩極化,平價連鎖餐飲逆勢成長


物價上漲,但家庭收入卻未見同步提升,外食選擇也呈現兩極化現象。一方面是高價壽司、高級餐廳顧客減少;另一方面,平價餐飲連鎖逆勢成長。

以壽司郎、日高屋、薩莉亞、松屋、麥當勞等為例,它們提供快速、便宜、品質穩定的餐點,成為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的最佳選擇。

這些品牌不僅維持價格競爭力,還透過「數位化」、「限定商品」、「強化外帶」等策略吸引回流客群,成為疫情後消費型態變化的代表。

4個關鍵,節儉浪潮短期難逆轉


造成這一連串消費型態轉變的原因,來自於幾個關鍵因素:

1.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

能源、食品等日常生活品項價格持續上升,家庭支出壓力增大。

2.實質薪資停滯

多數勞工實質所得未見明顯成長,甚至出現「名目薪資微升、實質生活水準下降」的狀況。

3.高齡化與單身化

家庭型態改變,使得個人消費模式趨向少量、精簡、可控。

4.環保與可持續意識抬頭

年輕人特別重視永續價值,對二手商品、共享經濟抱持開放態度。

出現3狀況,奢侈消費才有機會重現


這股「節儉浪潮」是否會逆轉,重新回到過去的奢侈消費?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除非出現轉機如下:

1.薪資顯著上升

只有當一般民眾的收入真正增加,才可能重新燃起高價消費的意願。

2.經濟結構調整成功

若企業投資活絡、中小企業成長、就業穩定,民眾對未來有信心,消費行為自然改變。

3.心理層面的轉變

當代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世代,已經習慣理性消費、重視體驗與實用價值,即使有餘裕,也不一定會「炫富」。

換句話說,「省錢」不再是窮人的選擇,而是一種全社會的生活美學。日本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新節儉主義」的道路——不再追求華麗外表,而是講求質感、耐用、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消費。

新節儉主義成生活美學


觀察日本這一波消費轉型,對台灣同樣有啟發。

在高通膨與高房價壓力下,台灣年輕世代也正在逐漸走向簡約、共享、環保的消費觀。

政府與企業若能提前洞察趨勢,打造更友善的二手市場環境、支持平價創新品牌、鼓勵資源再利用,不僅能引導健康的消費文化,也有助於建構更具韌性的經濟體系。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