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股、高科技龍頭股該買嗎?或許可考慮透過ETF參與市場。
摘要
美國陸續與主要國家達成關稅協議,結果對美國有利。台灣除了高科技業產業受惠AI的長期需求,以及龍頭企業有機會拿到充沛資金,其他產業恐沒那麼幸運。反映在個股上,股價被高估或低估的情況將更普遍。
即將進入8月,美國與主要國家的關稅談判都陸續有結果。美國還是大贏家,其他國家縱使關稅降到15~20%,但承諾的投資或採購金額都非常龐大。也許表面看起來不差,實際上卻吃了大悶虧。日後物價上漲仍有十分高的風險,因為這是廠商反應關稅最直接的動作。
近期國內物價上漲,因此,原產地、電商與通路都將成為企業的關鍵競爭力,只要企業在上中下游佔有關鍵位置,就能凸顯獲利優勢。
高科技業仍然受惠於主流AI及半導體的蓬勃發展。無論是資本支出或展望,預料都會有長期成長。台灣許多電子公司都承接了這些大訂單,股價也著實反映這股潮流。
但其他產業就沒那麼幸運。無論是外資、游離資金、ETF,甚至法人機構,充沛資金都大舉流入領先的龍頭企業,其餘產業無法雨露均霑。
也因此,許多個股股價被高估或低估的情況將更普遍。這包含了機會、潛在報酬與風險,投資人不僅要留意,也應善加把握。
我提醒各位,不妨透過分散投資標的與組合內容,以提升投資報酬。即使眾多科技股的股價高漲已無從下手,或許選擇被動式、主動式基金或ETF更方便。
至於許多被低估的價值型股票,則需要花些時間做功課,找出被忽略的成長潛力。不過,投資是長期的表現與回報,因此「時間」與「耐性」都缺一不可。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9060